曹操传:智勇双全的英雄与乱世中的权谋之道

admin

  

  神州经典

  「让悠悠古风 吹遍古老的华夏大地」

  经典诵读 | 读经理念 | 神传文化 | 历史古义 | 神州古风

  

  爱读经

  如今读书,人们并不提倡死记硬背,但在古时,记忆是读书人积累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很多古代文人博闻强记,将书中的文字倒背如流,而这种背书的功夫令今人佩服不已。

耄耋伏生口授经典,《尚书》得流传

  

  古籍中提到最早显示出这种惊人记忆力的人是汉代学者伏生,《汉书》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就失传了,至汉朝,汉文帝求《尚书》而不得,听说山东有一名叫伏生的老者,曾当过秦朝的博士,能记住《尚书》的内容,但是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无法出门,汉文帝便派大臣晁错到他所住之地,由他口授了二十八篇,因为晁错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的,后人就称这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

  对于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来说,能背出诸多古书篇目,可以称得上记忆力相当了得,不过在汉代,拥有这样惊人记忆力的并不止伏生一人。

蔡文姬背书 保留珍贵古迹

  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生于书香门第的蔡文姬,自幼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其父蔡邕生前藏书四千多卷,死后遗给文姬,不幸的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这些书渐渐散失了,甚至连蔡文姬本人也在乱世中被掠到匈奴之地。而后,曹操平定北方,将她从匈奴人手中赎回,对于蔡邕那些珍贵书籍的散失,曹操感到很惋惜,但文姬却说不用着急:“书虽然没有了,内容我却还能记得。”于是就凭她的记忆,默写了四百多篇。

曹操传:智勇双全的英雄与乱世中的权谋之道

  可以说,古人背书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像伏生和蔡文姬一样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古迹,而关于“背书”,还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大夫景清强识闹公堂

曹操传:智勇双全的英雄与乱世中的权谋之道

  

  明代洪武年间的御史大夫景清到京城国子监求学时,跟他同住的一名书生藏有一本好书,景清向他借,约好明天就还。可第二天早上,那名书生向景清要书时,景清却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借你的书。”那名书生很生气,向地方官员状告景清。景清就拿着所借的书,去公堂与对方对证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学之书。”说完便在众人面前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当官员问到状告景清的那名书生时,那人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书判给了景清。不过,令这名书生大感意外的是,从公堂出来后,景清立刻把书还给了他,并说道:“我看你平时特别珍爱这本书,却又不读,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事实上,景清用一个“恶作剧”告诉这位书生,书是用来阅读的,如果只拥有一本好书而记不住它上面写了什么,就没有价值了。

周鼎一诵而倒背如流

  

  在古代,像景清这样能在短时间内将一本书背熟的人并不是个例,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能将儒家十三经——包括《诗》《书》《易》等全部背出。史料还记载,清初浙江有一位名叫周鼎的文人,有一次,读一首《南征诗》,共二百韵,他朗诵了一遍,就能从末句倒背到第一句,这样的记忆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古人背书这种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今人在感叹的同时,也可借鉴过来,平日阅读并背诵一些经典读物,不失为让自己的文章增辉的有效方法。

  微信名:文礼书院

  微信ID:wenliac

博文|约礼|志道|乐学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