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羽和刘悦笛,东海大学李思贤,一诺艺术空间负责人在台湾新竹
△ 台湾《今艺术》杂志2018年1月第一期刊发《“上”的哲学》内页
张羽的“指印”,大家耳熟能详,我说:“指印”即“心印”。有趣的是,在张羽兄的工作室,我见到一本限量版的《心经》,打开一看,空无一字,分明就是由“指印”所按压成的“心印”!
△超常座谈
“画乃心印”,似乎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某种共识。这句箴言,来自宋人郭若虚——“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然而,从《指印》系列开始,张羽就已经大张旗鼓地远离绘画之术,抑或背离图绘之道,而独辟出另一条得自“天机”、出于“灵府”的蹊径。
△新竹媒体采访
指印,就在张羽的指尖上,不用假藉笔墨之功,因为他早就参透:哪怕是水墨艺术的自身“突围”,契机早已不在笔端之下,而要采取某种当代艺术的方式。在张羽在宣纸上按“动”的瞬间,他没有按照画家那种,主观地想成“形迹”,而是在“无形”的运作当中,心与“天”合,迹与“心”合,所以《指印》作品真正发自于本真的“心源”,不似画家在运笔之前,内心其实已有“定形”的某种意念。从《指印》系列开始,张羽就开始了“突破画之界限”的努力,大多批评家和鉴赏者还是会把它们当成画,但是,当沾水的指头从宣纸上“吸”出点状之时,张羽的行为及内心其实在以此来对抗平面艺术。
△《上茶》
对我而言,我更喜欢《指印》之后,张羽所独创的“上的系列”——《上墨》、《上水》、《上茶》,因为它们的呈现更为纯粹,干脆就放弃了人在纸面上的直接控制。张羽“上”的艺术,的确构成了艺术家的一个内在的系列,在其中,我最青睐的则是《上茶》。因为这是一种新艺术方式的发见,一种新艺术语言的创生,一种新艺术思维的突破!
△《上茶》
当代艺术家徐冰曾经说过:“艺术新方式的被发现,源于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及对当下文化及环境的高出常人的认识;从而对旧有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造”,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张羽在当代艺术领域,可谓是一位“思想型”的艺术家。这不仅凸显在他在“实验水墨”的实验当中的引领之功,也显现在如今他仍在生机勃勃地延续艺术创新当中,他不安于现状,不断实现突围。这种突围状态,首先就在于张羽在艺术观念上的自我扬弃与拓展,然后再将新思想与新观念,转化为崭新的艺术语言。
△《上茶》现场
在台湾新竹这个灵气之地,张羽的新展名为《超常》。何谓超常?超常就不是日常,超常就是超越日常。在一诺艺术中心的现场,张羽再次做了他的“上茶”艺术。如所周知,上茶乃是日常的,是日常的行为,在把茶水上到碗里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在茶碗下面所铺放的宣纸,则是非日常的,指向了艺术维度。所以,在这里的《上茶》恰恰是介于日常与非日常之间的。
△《上茶》局部
然而,《上茶》对于东方本土艺术精神的阐扬,却不仅仅是材质上的。在现场开幕时,有致辞者提到蔡国强的艺术,说二者有近似之处。如果说,蔡国强是“火”墨的话,那么,我们可否说张羽则是“茶”墨?但张羽的艺术,并不是如此简单,绝不囿于材质突破。“超越绘画”,才是他的本真想法:他并不是要最终归于画面,而是只把宣纸当成平面作品。张羽通过了一种“自然呈现主义”的方式,从行为到装置再归于平面作品这样三个阶段,从而展现了中土艺术当中那种“自然而然”的艺术伟力。
△《上茶2017.4.16-6.18-东方美人茶》行为装置,宣纸、玻璃碗、东方美人茶,2017
以美国领衔的抽象表现主义,那是明确凸显人的“主体性”的,每幅画作背后都站立着一位艺术家的“自我”。然而,以中土为底蕴的自然呈现主义,则是一种让自然的力量得以自然呈现的艺术,更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当代创新方式。我把我所命名的“自然呈现主义艺术”,翻译为Naturalness-Embodimentalism Art或者Embodimentalism Art with Naturalness,以区分为欧美的抽表(Abstract Expressionism)艺术,而张羽可谓这种艺术的东方代表之一。
△《上茶》
我就以张羽的作品《上茶》,来加以阐释他所代表的“自然呈现主义”。从宏观方面说,“上的系列”在为当代中国艺术寻求一种新的“突围口”;从微观方面论,具有“新的中国性”当代水墨的拓展方式之一,其实也在这里。
△上茶(现场媒体采访)
这件作品的名字,被翻译成引文Serving Tea,我觉得应该翻译成Doing Tea Up。这才是个更好的翻译,把“上”(up)的那个意思翻译出来了,因为解开他作品的秘匙就在于这个“上”!
△《上茶》
在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张羽的《上茶》作品是一排6个白碗,32排,共192个碗;在新竹则是一个简约版,采取了一排4个玻璃碗,纵横各4列,共16个碗。有趣的是,艺术家总是就地取材,与本地发生关联,在重庆他使用的是当地的“沱茶”,所以颜色更深厚一下,在新竹则用的是“东方美人茶”(膨风茶),就连茶碗也是使用了当地的玻璃工艺特别制作的,水更是当地取材,没想到这一本土的更换,就创造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效果。
△《上茶》
张羽《上茶》这个系列,其实更能呈现出他所要做的“上的哲学”,其中,一共有五种“上”:
首先是——上“茶”
在中国往茶碗里倒茶,叫做“上茶”,张羽的这个系列大概就命名于此。无论是“沱茶”还是“东方美人茶”,每一次都是一点一点地注入到碗中,这种注入就是“上”。这是第一个“上”。大家要注意,艺术家在上茶时候的动作与心境,他总是慢慢地注入,当茶水在碗中形成“表面张力”的一瞬间,戛然而止,如果不足再补之,足了这一轮上茶就结束了,因为后面的艺术工作乃是“自然天成”的。当然,这种上茶还是有次序的,并不是上“一道茶”就结束了,而是根据气候环境与干湿条件,还有宣纸质地来呈现,而完成几道,直到整个艺术臻于完满。
其次是——蒸发向“上”
上茶之后,又会如何?在整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期间,这些茶水会慢慢地蒸发掉,逐渐向上升腾,用英文开说就是up and up,这也是“上”,或者说,这才是最为核心的那个“上”。根据中国道家思想,那就是那重“上善若水”的意境。这是第二个“上”,也是最重要的“上”。为何最为核心与最重要?因为无论是后来茶色着色在碗际,还是落色在纸间,都是要通过蒸发作用来实现的。同理可证,《上水》与《上墨》两个系列也是赖于水的蒸发。所以在五台山翠岩峰,我们见到自然之水天上来,而落到碗里,随后又蒸发上去,如此往复,“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就实现了张羽艺术的“在地性”,这种土著性质使得他的艺术,依赖于蒸发现场大的气候与环境,小的温度与气压,这便使得《上茶》每一次都成为地方性的《上茶》。
再次是——碗上上“色”
第三个“上”,就是各个地方的顶茶,在蒸发之后,那个茶垢会附着在碗的外部和碗的内部,这个碗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这就好似一种自然性的“着色”或“上色”。有趣的是,在新竹的最新实验,取得了新的效果。因为,这次张羽所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罗汉大碗,而是当地具有标志性的玻璃工艺制成的碗。玻璃碗是透明的,所以每个观者可以蹲在旁侧,看到茶水注入的“内在过程”,这是以往只能“由上往下”的观看方式所不及的。更奇妙的是,在黄昏时候,日光黯淡,在射灯下,茶碗下的宣纸上,形成了拱形的半圆环投影,色彩奇异,犹如佛光一般。这是第三个“上”,茶色“上”到了玻璃碗上。
第四是——纸上上“墨”
这是一个重要的“上”,也就是第四个“上”,对于平面艺术语言而言,这个“上”也许更为核心。张羽在碗的下面,其实铺了六层的宣纸,那个水与茶一层层的匀染形成了独特平面视觉效果,最终上茶的行为与装置会落归为画面。在此,茶其实就是墨,可谓“茶分五采”。中国传统书画要讲求“屋漏痕”,也就是下雨之后留下墙壁的那种自然而然的痕迹。艺术大师达?芬奇在他的笔记当中也讲,让画家们在大理石的纹理当中去发现扭动的人体运动、云的运动,也就是从自然痕迹当中发现艺术。所以一直坚持理论思考的艺术家张羽一直讲,其实这是“另一种”中国的水墨表达,水墨要走出“现代性”,而走向“当代性”,这才是“不用笔墨的笔墨”呀,乃是自然形成的“大笔墨”。那么,水墨如何当代呢?因为这里面,茶就代替了墨,那个水慢慢地晕染,才形成了最终画面上独特的肌理效果,那是一种中国式的“自然呈现主义”,完全不同于“抽象表现主义”那种人为的自然化。然后,这六层纸其实形成了六张大的平面作品,水墨在其中说话,而不是人为操控的笔墨。
最后则是——完成上的纸上作品上“墙”
当这些上茶的纸上作品挂在墙上,也就是“上墙”。上茶的纸上结果就是水和茶与宣纸交融形成的独特作品。打开之后,六张宣纸的作品色彩是从深到浅、渐次变化的。这就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的笔墨,张羽的《上茶》尽管抛弃了笔墨,但却呈现了中国水墨的精神。
最终,《上茶》《上墨》《上水》皆指向了什么?“上的系列”之意义何在?
我们可以从张羽在五台山所拍摄的影片的宣传片当中的字幕里找到,同时我们也最终确定,“上水”的最终定译为Filling-water-up,其中写道:
上水是日常,也非日常。
Filling-water-upis both ordinary and not ordinary.
上水是方式、是观念,也是文本。
Filling-water-up is a mode, aconcept, a text.
上水是一种时间性的动态。
Filling-water-up is a motionbased in time.
上水是自然、历史、现实与文明的一次重构
Filling-water-up is areconstitution of nature, history, reality and civilization.
当茶水,当墨水,当清水,在每一轮的注入与蒸发,下一轮的再注入与再蒸发的过程当中,就好似人生的来来去去,无往不复,生生灭灭,生生不息。用更哲学的话来说,最终每个容器当中的水,皆会从满到“空”,最终归于“无”。这个意义上,张羽的艺术乃是充满了“存在感”的,称之为一种当代中国的“存在艺术”似乎也不为过,因为尽管这“上的系列”艺术乃是自然呈现的,但最终“呈现”的仍是人的存在本身。
所谓艺术即修行。张羽的艺术就是一种修行!
张羽给当代中国艺术的启示就是:只有先有了深入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的突围,因为,他的“存在艺术”,就是思想的自然主义呈现……
2017年4月29日信笔于闲傍山房
撰文/ 刘悦笛
△ 台湾《今艺术》杂志2018年1月第一期封面
《超常——张羽在新竹》于2017年4月16日在新竹新瓦屋一诺艺术进行开幕,此后就展览邀批评家、学者台北艺术大学廖仁义,批评家、学者东海大学美术系所副教授李思贤,批评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悦笛,艺术家石晋华以及新竹市文化局局长、新竹县秘书长进行了“超常”座谈会。4月26日下午张羽及策展人李思贤应邀,在新竹国立交通大学进行演讲:从“零媒介——水”作为艺术表达为出发点,浅谈上茶、西湖水、上水作品。刘悦笛就此展览、讲座谈张羽的“存在艺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